「联想thinkpadsl400」联想thinkpadsl400开启vt

《凡 尔赛和约》的签署宣告了一战的结束。该条约事实上摧毁了德国拥有任何形式的进攻性军事潜力,限制了重型武器的装备和军事工业的发展。按照和约德国绝不可以 拥有在一战期间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军用飞机,按规定德国飞机的机型、发动机功率等都受到了异常严格的限制。然而并不甘心失败的德国人在1919-1935年 间,利用技术输出和制造教练机和运输机的方法绕开了《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保持了德国国内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这也使得在二战初期逞威一时的一些德国作战飞 机,在设计之初都有着似乎非常纯粹的“民用”背景。

「联想thinkpadsl400」联想thinkpadsl400开启vt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这其中福克-沃尔夫的Fw-200 兀鹰式(德语:Focke-Wulf Fw 200 Condor)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Fw-200是纳粹德国的一种全金属4引擎单翼机,由福克-沃尔夫所研制。原先作为客机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被空军用为长程侦察机、海军轰炸机与运输机。由于该机在德国对英国的大西洋海战中表现出色,重伤英军商船,温斯顿·丘吉尔称其为“大西洋的祸害”

Fw- 200的设计源于1936的客机计划,威廉·班泽米尔(Wilhelm Bansemir)先生担任设计总监,其设计是为了满足德国国家航空公司,即德意志汉莎航空(DLH)的需要,当时鉴于美国道格拉斯DC-3民航机成功打 入市场,威胁到德国汉莎航空,该公司决定研制新的民航机应对。他们要求新客机的载客量定为26人,乘员为4人,设定航程为3000千米。以今天的眼光来 看,Fw-200的设计并无多少不同凡响之处。不过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这种全金属低单翼客机的横空出世,完个称得上是光彩夺目的。可以说,它为不久 之后问世的同类飞机奠定了一个理想化的基础。

(Fw200 6)

「联想thinkpadsl400」联想thinkpadsl400开启vt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该机的原型共两架,首架原型机,即Fw-200V1号机于1937年7月27日从公司位于不莱梅的野外机场上成功地进行了首飞。这次试飞除了试飞员之外,主设计师库特·谭克(Kurt Tank)也亲自坐进了驾驶舱,由此可见当时的福克-沃尔夫对这项工程的重视程度。

这架飞机配备的是四台从美国进口的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胡蜂”九缸发动机,单台功率875马力,驱动一副两叶螺旋桨。而此后的二号原型机则开始换用本国特许生产的“胡蜂”发动机(BMW132G),和原型相比,功率小了许多,只有720马力。

“秃鹰”的半硬壳机身被金属蒙皮包裹,结合处采用沉头铆钉技术。双大梁垂尾前端和主机身连接处也是金属蒙皮。方向舵为单梁结构,带有弹簧调整片和配平装置,外 罩布质蒙皮。大展弦比悬臂双大梁下单翼是轻合金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中段基本平直,外翼段带有明显上翻。双片式副翼设计,布质蒙皮占据后缘三分之二,并装 有弹簧补偿片,其左侧的配平调整装置则由电动机操控。副翼的内侧则是镁合金制分裂式后缘襟翼。双梁悬臂式平尾也是全金属结构,可以在地面调整迎角。单梁升 降舵前缘为金属外包,其余部分则是纤维布,两面均带有弹簧调整片。

「联想thinkpadsl400」联想thinkpadsl400开启vt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展开全文

(Fw200 12)

停放地而时,传统后三点布局使得Fw-200前机身上翘明显。每个起落架都是双轮结构,其多平面矩形结构相当复杂,通过液压系统向前收入内侧引擎舱内,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采用电动方式实现收放,尾轮起落架为叉形支柱,还带有减震装置。

该机设计要求中就写明了能够中途不停留地从柏林直飞纽约。而在这之前,还没有哪种飞机能够做到这一点。按照当时的传统,一种新型的中远程客机要想赢得市场, 进行洲际性的巡回表演是必不可少的。Fw-Z00按照当时的计划建造了10架预生产型,其中第一架便从1938年6月27日起,从柏林起飞,经由希腊的萨 洛尼卡飞往开罗进行推广活动。

这趟航程并不算太过漫长,无非是一次牛刀小试的亮相。到了8月10 日,V1原型机从柏林跨洋直飞纽约。这一趟可说是不同凡响,全程4075哩,总共耗时24小时55分,平均时速为1640哩,而返程由于是顺风而行,均速 甚至达到2050哩,故而只用了19小时47分,到了11月,同样又是这架飞机,又从柏林起航,停留伊拉克的巴士拉、英属印度的卡拉奇和越南河内飞往日本 东京。这一趟包括加油和停飞时间在内总共不到48小时,但是回程就不太顺利了,在靠近马尼拉附近,由于燃油系统操作不当,两台发动机先后熄火,飞机最后只 能迫降浅滩。

尽管遭遇了一定的挫折,然而这三次巡回表演还是为这种新型四发远程客机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除了芬兰、丹麦、巴西的航空公司都是2架外,日本的采购达到了5架。这对于一种全新的飞机而言算是一个不错的开端了。

预生产型的Fw-200A配装了BMW132发动机,总共10架,其件,德国本国民航采购了4架,外销了4架,另有2架从一开始就被改装为要人专机。其中1 架叫做“边区”(编号为D-ACVH),是接送政府高官的。1931年8月,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就是乘坐该机前往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 另1架“秃鹰”D-2600(也称为Fw-200V3)是供阿道夫·希特勒独享的元首座机,该机的侧面编号为D-ARHU,机翼上方的机身内就是希特勒的 私人客舱。机上还有专门的会议室和小餐厅。元首的座椅四周带有防护装甲,以防变生肘腋,近身之人下手暗算。座椅带有伞包,下方开有小门,如果呆在舱内无法 保证元首安全,就能通过这里快速逃生。后机身有一个6座的小套间,是留给元首随行人员的。

除了这2 架之外,还有1架专供帝国首脑希姆莱、邓尼茨等人专用的Fw-200C-4/U1。这架飞机和希特勒的专机基本相似,前舱5座,后舱6座,希姆莱本人的座 椅也带有特种装甲和紧急逃生舱门。机舱内整体色调整齐大气,室内一侧采用的木制镶拼板是灰色的装潢。这架飞机在战后被英军得到并送至范堡罗作为包和机使 用,直至最后报废。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已经拥有了大约136架各型民用运输机,主要是大批的Ju-52/3m,还有少量载客的He-111、Ju-86和 Ju-90,而Fw-200的总数不过4架。当时的汉莎航空是欧洲最大的国营航运企业之一,所开辟的商业航线遍布欧洲各地,即使在二战爆发之后的很长一段 时间内,在国内民用飞机被军方大量征用(4架Fw-200中的2架被用作军事运输)的情况下,从柏林飞往德国各个欧洲盟国、中立国大中城市的航班仍基本不 受战争的影响,定期穿梭往来。甚至纳粹政权倒台的时候,仍然有汉莎航空的Fw-200从柏林飞往慕尼黑。

日本采购的Fw-200绝不是作为民用客机使用的。日本从一开始就提出了改装的要求,因为当时的日本帝国海军需要一种得心应手的海上巡逻机。日本人的这个提 议,让德国人多少有点意外,于是他们选中了Fw-200V10号原型机,由库特·谭克亲自带队操刀,为亲密盟友进行了量身改造。

这种最早的Fw-200的作战型号实际上主要用于巡逻。其腹部装有短舟型荚舱,以便容纳垂直照相机,荚舱的两侧以及飞机背部各装了一挺7.92毫米机枪,此外为了满足远距离、大航程飞行的需要,飞机内部的油箱容积也明显增大。

然而,当时德国本身却并没有这样的武装计划。福克-沃尔夫公司考虑的是两个可以投入实用的客机生产型:一是采用带有850马力的BMW132D发动机的B- 1;二是B-2,其上所采用的BMW132H发动机功率稍小些只有830马力。直到1939年9月入侵波兰后,德国人才突然发现,自己尽管可以在陆地战场 上威风八面,但是依然无法摆脱英国皇家海军的巨大威胁。德困人缺乏大型轰炸机,无法对英国皇家海冷遂行空中打击,他们的He-177要到接近年末才能试 飞,投产更是遥遥无期,而且其研发过程中也是麻烦不断。海上巡逻机更是一片空白,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改观,那么扩计划很快就不得不戛然而止。

故而,空军作战部长汉斯·耶修尼克下了一道命令,让空军中校埃德加·佩特森负责在现役飞机中遴选一种适合执行远程侦察任务的型号。佩特森和部长大人可是老相识了,十年前就一同在驻苏联的德国秘密空军中服役,两人在空军建设方面的许多观点非常接近。

在佩特森看来,当时能列入参选行列的只有两种飞机:一是容克斯的Ju-90,二就是福克-沃尔夫的Fw-200。前者只有2架,尚未建立生产线,现改是来不 及了;后者己经投入使用,并成立了一支兼任运输和侦察的混合中队,这就是第40战斗航空大队下辖的第1航空中队(简称I./KG40),而且眼下有4架即 将完工,也就是为盟友日本生产的这一批。当然,仅仅4架还是不够的,佩特森干脆把6架已经服役的标准运输型Fw-200一起拉来,加在一起,建立一支专门 的远程侦察机中队应该差不多了。

德国空军发出了一份10架Fw-200的订单,型号定为C-0型,这种改造的巡逻机和福克-沃尔夫的B-2计划很相似,实际上就是利用生产线上现成的B型改 造的,换装了BMW132H发动机,并为了适应海上巡逻的需要加强了机身结构。机前方的转塔内装有机枪,背部也有后向射击的武器,总共,可以挂五枚550 磅级的炸弹,每侧机翼下两枚,机身下一枚。就这样,第一支Fw-200海上侦察机部队就于1939年10月1日在不莱梅成立了。

在二战爆发后的一段时间内,Fw-200曾一度承担运输任务。1940年4月9日,德军入侵挪威和丹麦。就在当晚,德军发动了突袭行动,Fw-200为入侵 部队向纳尔维克港运送补给物资。任务完成之后,“秃鹰”的角色很快就变成了侦察攻击,也就是在北海海域,探测并通报英国本土舰队的行踪。第一航空中队总共 有6架Fw-200,其中时刻保持出勤的有2架。到了6月,该中队又新增了3架,中队也升格为KG40航空团,并很快被编入了第3航空大队,参与到旨在入 侵英国的“海狮行动”中。

这些Fw-200“秃鹰”担任的使命就是围绕着英伦三岛“兜圈子”,除了 侦察敌情外,还要测量天候,不停的来往于法国波尔多-梅里奈克港和挪威斯塔万格-索拉和特隆海姆-瓦伊内斯之间。担当这种任务时,飞机一般定员8人:正副 驾驶、导航员兼前上方炮手、后舱无线电操作手、随机工程师、后机背炮手、两名侧面机枪手,飞行员后部以及后机背炮手都有专门的装甲板保护。不但如 此,Fw-200甚至还兼任了布放水雷的重责。因为当时德国极其渴望利用“扼闷”的方式,迫使英国皇家海军彻底丧失用武之地。Fw-200每一边的机翼下 携带一枚大型的LMB2200磁性水雷,冒着被英国防空火力射杀的风险接近海峡彼岸,如释重负地投下水雷后掉头就跑。

可以想见,Fw-200并不适合执行这样的任务,毕竟它的原型只是民航客机,载弹轰炸只是副业,尺寸硕大的LMB2200造成了阻力剧增,飞行速度锐减,改 变了飞机的重心布局,使Fw-200变得极为难以操控,加之英军的防空水平不断提高,飞机的损失率上升到佩特森中校无法忍受的地步。

1940 年7月19日,I./KG40在哈特浦尔附近执行布雷任务时损失了一架“秃鹰”;次日夜间,在爱尔兰岛的西面遂行侦察时又损失了一架。这一下佩特森再也按 捺不住了,他一再要求停止派遣Fw-200继续布雷,否则用不了太长时间,这种宝贵的四发大型飞机就会损失殆尽。可惜,相对于德国空军高层,佩特森人微言 轻,谁都没有重视他的谏言。不过上校并没有死心,他直接给老友耶修尼克打电话,将严峻的形势正色相告,语气非常恳切坚决。耶修尼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充分信任自己这位私交甚笃的老部下,深知此人一向喜欢挑战,如果不是情况紧急是绝对不会这样大倒苦水的。况且耶修尼克本身也是空军专家,布雷行动效果不 佳的反映他也早有耳闻。1940年时Fw-200的月产量只有3架,而且优秀飞行员的储备还有很大缺口,当然经不起这样高的损失率。于是部长大人一声令 下,针对英吉利海峡的空中布雷行动戛然而止。其实这对德国空军来说确实是一种解脱,因为英国良港众多,周边海域过于广阔,区区数百枚水雷除了多打几个水漂 外,收效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可是麻烦还没有彻底结束,德国军方还在打Fw-200的主意。他们要求 抽调6架Fw-200C到格若森布罗特(Grosenbrod)进行鱼雷挂载投掷试验。佩特森自然很不情愿,但试验结果却让他大喜过望:LTF5是一中很 糟糕的鱼雷,故障极多,根本不堪投入实战,这让他不用将手中本就不多的飞机再接任更多的任务。佩特森不是个目光短浅、气量狭小的本位主义者,他对“秃鹰” 非常有信心,但也清楚地认识到这还是一只雏鹰,总有一天会羽翼丰满,威风八面。但就目前而言,1./KG虽然升格为航空团了,可是装备规模仍只是相当于其 他战斗机部队的一个普通中队,飞机总数只有9架,最理想的状态是保持7架飞机待命,所以Fw-200暂时只适宜于做好侦察的本职。

在这之后生产的Fw-200统统属于C系列的军用型。C-1、C-2、C-3基本类似,都是带有腹部短吊舱、略微右偏的武器加强型,前方活动炮塔内带有20毫米火炮,后方还有一挺MG-15机枪;

C- 2的机身经过特别加强;C-3则是进一步加固了机身,并为了弥补由此带来的重量增加而改装了功率更大的布拉莫323法芙尼尔(Fafnir)九缸空冷发动 机。它的单台功率一般是940马力,如果采用水-甲醇喷射方式,可以将功率提高到1200马力,三叶全金属VDM推进器可以调节螺距。C-3家族还分为两 个亚改型:C-3/U3(增加了2挺13毫米MG131自卫机枪)和C-3/U4( 7.9毫米机枪被MG131替代,并增加了一名枪手);产量最多的是C-4,在C-3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了电子设备,配备了罗斯托克空对面雷达,后期生产 型甚至装了当时非常先进的霍亨特维尔雷达,比早期的FuG型雷达更进了一步。这里又有两个细小的分支:C-4/U1(工厂编号137)是前述的专用高速客 运飞机,只改装了1架;C-4/U2(工厂代号138)也只是1架,可以载客14人。

当时羽翼未丰、身柔骨弱的小“秃鹰”尚不能“提举重物”,但是历史的机遇并不因此而延迟它迅捷的脚步,其黄金时刻很快就提前到来了。

不列颠战役正式打响的当日上午,I./KG40就被派往大西洋执行“武装侦察”任务了。刚过正午,编队就在爱尔兰最东北端大约152公里处发现了一支向西行 驶的商船队,船队中有一艘落单的挪威货轮——1900吨的“斯文尼亚尔”号。这艘船立即提起了I./KG40中队的精神,穷凶极恶的“秃鹰”们猛扑过去, 将满腹的550磅炸弹都一股脑儿地倾泻下去,而且这样似乎还不解恨,“秃鹰”们围紧了可怜的挪威货轮,用机上的20毫米炮一通猛射。茫然无措的“斯文尼亚 尔”号狼狈不堪,仓皇逃窜,拖着长长的油迹,蹒跚的朝着伦敦德里港驶去。“秃鹰”们似乎也并不在意,继续一本正经地执行池们的侦察任务(因为这才是它们的 正式差事,挪威货轮只是一次意外的“围猎”)。

尽管没有取得开门红,但是“秃鹰”中队的自信却得到了提升,它们距离辉煌已经不远了。就在一周之后,在爱尔兰西南大约310公里的海域,I./KG40发现 了更大的猎物——比“斯文尼亚尔”号排水量翻了一翻的货轮“戈瑟兰德”号。它完全是单枪匹马,独自外出,德国飞行员们没有丝毫犹豫干净利落地解决了这顿 “可口的快餐”。

1940年10月26日又是一次大丰收。德国空军中尉贝纳德·约佩的飞机在爱 尔兰本岛120公里处发现了一条42000吨的“大鱼”——被改作运兵船的班轮“小列颠快航”号。令人不解的是,这么大一艘运兵船竟连个保驾护航的小护卫 舰都没有,就如一片枯叶一样在深秋的大西洋上飘零。约佩可不会想那么多,他迅速下令投下了所有的炸弹,有两枚直接命中,运兵船顿时火光冲天,不多久便瘫在 水里,幸好德国人已经耗尽了弹药无法赶尽杀绝,最后该船被拖轮拖回港内但仅仅过了两天,受伤的“不列颠快航”号就被一艘闻风赶来的潜艇——U-32号彻底 结果了性命。

在接下来的三周时间内,“秃鹰”机群又接连击沉了盟军各类运输舰艇达9艘之多,还使其 他许多船只受到重创,非常费力地逃回了始发港。若干年后,当一些德国空军飞行员回忆起那段让人心潮澎湃的杀戮岁月,仍然难以掩饰自己的激动和得意。那时候 的盟军商船队特别“老实可欺”,它们经常手无寸铁,对于天降之灾根本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德国飞机因而只需携带少量的炸弹就能有所斩获,而且炸弹几乎都没有 丝毫浪费。飞机通常都是超低空作业,差点就要擦着商船的桅杆了。就像非洲草原恒古不变的法则一样,脱离编队远远落在后边的单个目标往往是德国人的最爱,一 阵风卷残云之后,海面上往往只剩下一滩巨大的油渍和连天翻滚的浓烟和烈火。

之后,从1940年11月中旬开始,由于天气愈发恶劣,海上的能见度开始变差,I./KG40的出击不如以往频繁,战绩开始出现下滑,总共只发动了9次攻击,仅击沉了1艘商船,击伤也不过4艘。

可此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司令部正沉浸在深深的恐慌和忧虑之中。英国人很清楚德国人绝不会就此罢手,很可能会扩大远程轰炸机队的规模,在北大西洋掀起更大的波 澜。但由于长期以来的绥靖政策导致英国从战争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的局面,面对德国人开战以来天马行空、打破常规发出的一连串组合攻击已是疲于招架而毫无还 手之力了,可出动一艘大型航母在北方海域常备护航更是感到力不从心。

迫于无奈英国人干脆转守为攻, 意图趁德国人大胜之后的麻痹,派机群一举端掉“秃鹰”群的巢穴。1940年11月22日,英国皇家空军派出了包括“威灵顿”、“惠特利”和“汉普顿”在内 的43架轰炸机,悄悄地摸向波尔多-梅丽涅克的德军机场。这次轰炸的效果究竟如何,英国人自己也没有什么把握,跟据报告总共有30名英军的投弹手完成了投 弹,并且“眼见得机库、厂房火光冲天,爆炸声声”,德国人也承认轰炸造成了一定损失,不过破坏并不算大。

到了1941年初,德国人开始尝试新战术。它们安排“秃鹰”机队和U艇密切协同,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优势互补的效益,扩大战果,这些为数不多的飞机被划拨给赫赫有名的海军上将卡尔·邓尼茨统一指挥。

合作进行得非常顺利,虽然更多的时候只是双方各自战果的叠加。而且因为飞机长时间地在茫茫的海面上飞行时,过一段时间导航员就必须采用航位测算法标绘出自身 位置,才能和潜艇更为紧密地协同。可惜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力量,德国空军在战前只是零星地进行过一些非系统性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然而,单就 I./KG40本身的战绩而言,已经不是“辉煌”和“可观”这样通俗的语句所能概括得了的。

Fw- 200当时连像样的轰炸导航设备都没有,德国人确实也并不需要,他们的技术日臻精湛。刀磨快了,俎变硬了,可鱼肉却依然香嫩可口,一根喇口的毛刺都没有, 它们就像一群真正的秃鹰那样贴近水面,在无处可逃的猎物周围温存地端详着,可是这些笨拙到可恨的“猎物”太让人失望了,居然连一挺机枪都找不出未,以致使 “秃鹰”们丝毫体会不到猎物挣扎所带来的猎杀快感。

轰炸投弹设定在舰船上方8米的高度,简直就像往锅里倒馄饨一样轻松。一开始为了确保摧毁,“秃鹰”一连将所有的5枚炸弹都扔了下去,可是实际上发现,只需投 2枚就基本能够搞定,照德国人的话说,想要失手反而更难。因为总有一枚炸弹会奔着目标而去,那个简直不是目标,而是炸弹躲都躲不开的庞然大物。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肆意轰炸之下会产生怎样惊人的奇迹。仅仅在1941年头一个季度,这些秃鹰便取得击沉盟军各类舰艇88艘、总吨位39万吨的战果。要知道,当时“秃鹰”中队的规模仍然非常有限,而且能够同时出动的飞机很少能超过8架。

很显然,盟军最初以为,让手无寸铁的商用船舶无声无息地行动,加之尽量不派护航船只,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惊动德国人,但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完全行不通。从开战伊始,德国人就坚定了见庙毁庙、见佛拆佛的原则,来往船只,非友即敌,一律杀无赦。

后来,英国人终于开始给民用船舶装獠牙了。武装商船最高等的可以装备20毫米炮。但是由于一时生产跟不上,大多数只能用5.56毫米机枪,这种细如牛毛的自卫武器估计也只能“自我安慰”而已。

另外两种武器是霍尔曼弟公司的防空炮和E型武器系统。霍尔曼炮(Holman Projector)又被称为“士豆炮”,它是把舰艇锅炉房里的高压蒸汽储存在气瓶中,在遭到敌机轰炸时,喷射管中的高压蒸汽推动预制破片,对准敌机喷 射。尽管此举杀伤效果很差,但也能在敌机面前形成一道密集的霰弹云雾,往往能够迫使其放弃攻击。E型武器也是纯防御性的对空武器,采用廉价的火箭弹,尾部 还拖着一根长近200米的异线,末端连着一枚啤酒杯大小、重约1磅的炸弹。火箭发射后将导线带往半空,达到最高点之后,打开伞包,导线被拉直,如果正好碰 到飞机机身上,引起的震动将会通过导线向末端传输,激活炸弹。与此同时,炸弹后边的稳定伞就会打开,只要导线缠住机身、上方的阻力伞就会向上“提溜”炸 弹,于是炸弹快速上升,直至碰到敌机才挂弦。毫无思想准备的德军飞行员还真的破这种骇人古怪的“飞绳炮”给吓住了,生怕是什么致命的大威力炸弹,大多落荒 而逃。然而,无论是“土豆炮”还是这种近似耍赖的粘附炸弹,更大的是起到一种威慑作用,对于“秃鹰”飞机很难造成严重损害。

但是不管怎么说,“秃鹰”机群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所欲为了。英国人针对Fw-200所采取的反制措施己经越来越严密,越来越有效了。德国人再也不敢贸然发 动袭击了,只有那些天生具有冒险精神的机长才有勇气迎着密集的炮火去拦截那些大型船队,且机群一般会从很远就开始降低高度,尽量利用云层的掩护,悄然逼 近。只有在一切外部条件都适合的情况下,才会再度爬高,展开进攻,否则宁愿放弃。而且过去那种不加选择地肆意杀戮也完全行不通了,德国飞机现在更像是在赌 博,像是搞毫无把握的暗杀,总是盯住领头的商船下手,而且投下炸弹后抹头就跑。自然这种不负责任的轰炸,效果也难以恭维。

可是,“秃鹰”仍不失为一种优秀的远程侦察巡逻机和气象观测机。不久之后,也就是当年的5月中旬,德军上层又分派给“秃鹰”机群一个重要的使命:飞越大西 洋,探明扬马延岛、格陵兰岛乃至一直延伸到爱尔兰西北部一带的冰川情况。可是,“秃鹰”飞机辛辛苦苦探测到的情况却被英国情报机构截获,布莱切利公园的密 码专家及时而准确地破译了其内容,并判断出德国主力舰将有一次大举动,要开进大西洋寻找机会。于是,这才有了后来的“俾斯麦”号战列舰遭到英国皇家海军围 追堵截的惊天之举。

言归正传,随着“秃鹰”损失率的急剧上升,佩特森中校当初担心的问题再度出现。在整个1941年“秃鹰”飞机的产量都不高,平均月产量不超过5架,勉强能够 弥补战损和维修的不足。更糟糕的是,由于“秃鹰”飞机本来是按照民用飞机设计的,没有考虑过大型部件的快速更换,所以给后勤带来了极大的麻烦,维修一架要 花其它同类飞机几倍的时间。而且,飞机虽然航程较远,但其油箱布置在机身内部,被击中后存在遍体燃爆的风险,且机身结构又存在民航机所固有的局限,一旦遭 遇小创,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破坏。

截止到1941年上半年,I/KG40这支唯一的前线作战部队总共 装备的“秃鹰”巡逻机是21架,而能够同时派出的仅有4架。到了1942年春,由于盟军武装商船队的防空火力不断增强,“秃鹰”机群被迫完全放弃了低空攻 击战术,飞机只能保持在10000尺中空以上进行“悬浮作业”。尽管“秃鹰”装备了“洛特飞”7H高空轰炸瞄准具,但命中率依然很不理想,这种被英国首相 丘吉尔恨恨地咒骂为“大西洋瘟神”的四发大型飞机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然而,德国人一时还不能将它们撤换下来,因为预想中的替代机型——亨克尔公司的 He-177技术还不成熟。根据KG40在1942年9月20日上报的机群规模,“秃鹰”为17架,He-177达到了19架可是由于机械故障频繁,不久 以后,这些He-177便被撤换下来进行改造,而要让这些飞机真正适合担任反舰任务,至少还需要一年时间。

另 一方面,当时的英国实际上己经通过间接的方式得到了“秃鹰”,对其飞行特性有了一定了解。因为丹麦国家航空公司(DDL)的2架“秃鹰”中的1架(OY- DAM)在德军1940年4月9日入侵丹麦的当天,正好停在丹麦到英国航线的终点肖勒姆(起飞点是哥本哈根),英国人以征用敌国占领区物资的名义扣押了这 架飞机,还煞有介事地编入不列颇海外航空公司,后来干脆直接编入英国皇家空军序列,给了个DK177的编号。可惜这架飞机在1941年7月意外损毁,最后 只能拆解了事。而它的同胞兄弟OY-DEM倒是一直在民航系统干到1946年,后来在诺特霍尔特着陆时遭遇横风,结果也报废了。当然这只是题外话,在此就 不再细说了。

一旦英国人腾出于手来,专心对付袭击商船队的“秃鹰”,就该轮到德国人头疼了。最初英国人只是调动了一艘服役将近30年的老舰——“飞马座”号来担当护航航 母,经过特别改装的“飞马座”能够携带3架费尔雷的“管鼻鹱”战斗机,每架“管鼻鹱”装有8挺7.62毫米机枪,足以驱赶笨重不堪的“秃鹰”了。之所以选 用“管鼻鹱”,是因为“飞马座”航母采用的是滑轨弹射,飞机一旦“挥别”,便无法回到母舰的怀抱,而“管鼻鹱”飞机载有155加仑内部燃油,其航程在当时 的单发飞机中堪称佼佼者,可以方便地在爱尔兰本土附近的岛屿从容降落。

这种30年代开发的单发舰载战斗机虽然续航能力出众,但飞行时速还不到400千米/小时,比“秃鹰”强不了多少,所以升空之后.德国人往往有比较充裕的时间逃脱。不过这己经足够了, 英国人就是要达到一种心理威慑的作用,那些惊慌逃窜的德军飞行员回到基地,会将沮丧受挫的情绪撒播到整个基地,迫使德国人在实施这种游猎战术时有所顾忌。

由于第二艘改装的大西洋护航航母“芭堤雅”号在纽卡索附近海域试航时意外遭遇德军He-111,结果一番鏖战,双方同归于尽,故英国人又在1941年5月改 造了两艘:“斯普林邦克”号和“阿里瓜尼”号。这两艘舰加上先前的“飞马座”号,常常共同出击,使得德国人的游击行动的成功率大大下降。比较倒霉的是“斯 普林邦克”号,它于1941年6月10日第一次弹射起飞的“管鼻鹱”虽然赶走了来骚扰的“秃鹰”,却因为天气不佳,最终撞山爆炸。

也就在当年的5月21日,德国人还遭受了一次重大损失。“秃鹰”的头号王牌、骑士勋章获得者——空军中校汉斯·布赫霍尔兹在大西洋东部发现了落单航行的蒸汽 货船“翁格尼”号。自以为机会难得的布赫霍尔兹急不可耐地降低高度,快速向目标靠近,不过还没等它投放炸弹,闷不作声的“翁格尼”号却突然炮火齐鸣,一道 道急促的火舌向“秃鹰”射来,其中一发12磅重的炮弹削到了机身,受伤的飞机踉跄了一下,掉转身躯打算绕一圈再回身攻击,但是在降低高度的过程中没有控制 住,以致平直地向下坠落,砸在了海面上。最终英国人打捞上来5人,而机长布赫霍尔兹却不在其中。

从1941年6月开始,大西洋船队护航舰中又多了一个重量级角色——“马普林”号战斗机弹射航母。这艘舰具有弹射“海飓风”战斗机的能力,一个对于“秃鹰” 绝对可怕的天敌出现在大西洋上。果然,在“马普林”号投入护航才一个月,便遇到了一次激战,只可惜真正打下“秃鹰”的是船上的防空火炮,而那架“海飓风” 还因为躲闪不及而落海坠毁。

仅仅过了两周,即8月3日,机会再次降临。驾驶“海飓风”战斗机的英军海航801中队罗伯特·艾佛莱特终于觅得了一次良机。由于起飞比较隐蔽,一开始德方飞 行员并未发现危险正在悄悄临近,艾佛莱特一直在“秃鹰”上方位置,距离后者500多米的距离上跟踪飞行,当“海飓风”接近到右侧后半区位置时,“秃鹰”终 于用尾炮招呼了。炮弹呼啸着从“海飓风”机翼下方划过,有些则根本没有够得着“海飓风”。德军飞行员于是将飞机微微侧转,用前向机枪对准后方的“海飓风” 扫射,但依然没有击中。气急败坏的德国人于是干脆猛地向左转弯,想要原路返航,脱离战场。此时艾佛莱特抓住机会,快速绕到左后方,打了一个5秒的连射,此 时“海飓风”还在加速,两机的距离一度拉近到不到50米,艾佛莱特抓紧时机,又一口气发射了一通,直到弹仓中炮弹用尽。艾佛莱特随即发现“秃鹰”的右侧后 机身开始着火了,残片四处飞散。几秒钟之后,倒霉的“秃鹰”便一个猛子扎入水中。

由于油渍模糊了前方视线,艾佛莱特急忙退出战场,想找个理想的机场降落。他一度打算弃机跳伞,但是飞机却开始陡直下降,于是他坚定了着陆的信念,并最终在靠近英国皇家海军“漂泊者”号驱逐舰的水面上迫降成功,并被船上放下的救生艇打捞起来。

首开护航舰队舰载机击落“秃鹰”纪录的艾佛莱特受到了英国军方的高度赞扬,获得了优秀服役奖章。他的战绩极大地鼓励了参与护航作战的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的自信,一时间“大西洋瘟神”似乎也没有多么可怕了;相反它似乎很怯懦,很脆弱,而且越来越不堪一击。

而KG40虽然在英国皇家海军护航舰艇的打击下受创不轻,但是在接下来的好几个月的时间内,它依然频频出动,而且它的拿手好戏就是一旦碰到战斗机拦截,就赶 紧钻入云层。天气恶劣的日子,往往是“秃鹰”出击的大好时机,有时候还逼得一些航程不足的皇家海军飞机因为无处降落而被抛弃。不但如此,那些为船队提供护 航的改装母舰虽然不用担心来自空中的威胁,但是来自水下的偷袭却让它们防不胜防。9月27日,“斯普林邦克”号在为HG-73运输船队提供护航的过程中, 被德军的U-201号潜艇误当做商船而击沉。三周之后,“阿里瓜尼’‘号又被一条鱼雷击中,可还算幸运,最终被拖船冒死拖回,经过大力抢修,总算没有彻底 报废,但从此也退出了护航舰艇的队伍。

英国人发现用战斗机弹射舰对付德国攻击飞机的侵扰,确实是个 不错的办法,但是仍然不够经济。于是有人想到给货船改装弹射器,让它们自己保护自己。这种改装货船通常称作弹射机商船(CAM)。能够携带一架“飓风”战 斗机,同时不影响正常的货物装卸。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大力支持,他马上向海军部下达了改造250艘弹射商船的命令,并要求相关部 门将该计划作为紧急计划,优先实施。在250艘改装商船中,有200艘所需飞机及飞行员由皇家空军想办法解决,皇家海军则负责其余50架飞机的改装落实。

CAM 不但装载弹射器和飞机,还加装了供飞行指向用的雷达和无线电设备。战斗机司令部调拨了60架参加过不列颠空战的“飓风”I型战机,划归CAM使用,同时还 在靠近利物浦的皇家空军斯佩克基地成立了商船战斗机小组,专门为飞行员提供特别培训。不过,尽管这是一项优先计划,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当时各大船厂已经开足马力生产,250艘的改装计划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这一数字到了1941年春末便迅速缩水,变成了50艘,最后干脆就缩减到35艘。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当时的CAM主要往返于英国和美国之间,而当时的美国尚未对德国宣战 ,所以英国商船上的军方作战人员的身份就显得非常敏感。军方要求这些飞行员和商船船方签订雇佣合同,算作船上名义上的下级水手,还拿每月1先令的象征性周 薪,一旦这些武装舰船停靠中立国港口,他们必须立刻脱掉制服,换上普通服装。

然而第一艘CAM“米 凯尔·E”号的出场秀就遭遇了当头棒喝。这艘改装商船于1941年5月28日出航前往纽约,结果在回程中遭遇了德国U艇的偷袭不幸沉没,船上所载的飞机并 没能起到任何作用。但是接下来的几个月中,CAM船队仍旧逐渐成为了跨大西洋航运的主角。可是截止到1941年底,真正的作战弹射只有11月1日从“泡沫 帝国”号上起飞的1架次而已,且该机并未击落敌机,反而在船队头顶盘旋护航两小时后燃油耗尽最终坠海。

进入1912年,CAM的拦截成功率有所上升,但是全年的作战弹射起飞也不过五次而已。所遭遇的对手,也不再仅仅是“秃鹰”,还包括Ju-88, He-111和He-115等各种型号的德国飞机。唯一次击落“秃鹰”的纪录是在1942年11月1日,这是“石楠帝国”号上由飞行大队指抨官诺曼·泰勒 驾驶的“飓风”取得的战果。

1942年初冬,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激烈鏖战,双方进入了胶着状态。 11月23日,德国陆军第六集团军22个师,被发动突袭的苏联红军围困。而很早以前,帝国元帅戈林就曾信誓旦旦地向希特勒保证过,德国空军每天运送300 吨补给品到前线不成问题,现在轮到这位好说大话的一战英雄兑现诺言了。可是,面对恶劣到难以想象的天气状况,德国空军犯了愁,他们尽其所能地抽调大批运输 机部队,支援被困的前线第六集团军I./KG40自然也在其中,它当时装备了18架“秃鹰”由汉斯·维勒少校负责调配,部队的驻地位于斯塔利诺,距离斯大 休格勒大约400公里。

前线机场的条件之差出乎意料。飞机连机库都没有,只能露天停放。瑟瑟发抖的地勤人员不得不呆在飞机机舱内工作和休息、进行维修时舱门不能一直关闭,这些倒霉蛋只能常常暴露在零下30度的空气中咬紧牙关硬挺着。

首次执行空运任务是在1943年1月9日。德军总共派出了7架“秃鹰”装载着4 .5吨航空燃油、9吨弹药和22吨补给物资。顶着严寒和俄国人的炮火,成功地实施了空中补给,回程中还捎上了156名伤兵。不过次日的空运却很不顺利:1架飞到半途时,因为发动机失灵

只好选择返航;1架则是推进器发生故障,只能硬挺着飞回来;1架则是卸货后无法起飞;1架被苏联防空炮火打得千疮百孔;还有1干脆在返航途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尽管德国方面为了给第六集团军这支帝国精锐鼓劲而竭尽了全力,但每天送到前线的补给物资也只有100吨,只有戈林许诺数字的三分之一。茫茫冰雪让第六集团军 的意志终于崩溃了。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最后一批德军选择了走出战壕,举旗投降。参与空投的KG40损失了半数的“秃鹰”,其中一部分 被苏联缴获,逃回的则调拨给罗伯特·科瓦鲁斯基少校的III/KG40航空团。

从1993年开始, 抵达位于法国加斯科涅省的蒙特德马森的德军第5远程侦察航空团中的Ju-290开始部分地取代KG40的“秃鹰”机群了。Ju-290的一大优势是航程达 到3800哩,比“秃鹰”远了三分之一。虽然Ju-290压根儿不是为反舰作战设计的,机上也没有设置弹仓,但它能够携带“闪电”-X和Hs-293之类 的初级制导武器,对被发现的海上目标展开攻击。

但是III/KG40在1943年下半年还是比较活跃的,尤其是7月11日那次袭击可以说是令人鼓舞,简直让人回想起其当年的辉煌。这天也实在该是英国人倒 霉,22000吨的“约克女公爵”号和16700吨的“加利福尼亚号”运输船被逮了个正着。于是,一串高精度炸弹扔过去,只见得烈火熊熊,两艘巨轮霎时间 浓烟四起,很快便被惊涛骇浪吞没了。

当年年底,德国人开始将完成试飞的He-177装备到各支轰炸 机部队。I./KG40和II./KG40相继完成了换装工作,只有III./KG-40依然守着那些日渐疲惫的老“秃鹰”。从1943年夏天开始,英、 美轰炸机就频繁光顾波尔多-梅里奈克空军基地,尤其是8月21日那天,美国陆航的85架8-17把机场炸了个天翻地覆,迫使德国人只得放弃这个驻守了将近 三年的前沿机场,撤退到科涅克。

也正是从1943年开始,“秃鹰”飞机在大西洋上狩猎的成果每况愈下了.1943年7月末,皇家海军最后一次派遣CAM护送SL133商船队从直布罗陀返回英国。德国人似乎事先早知道这一意义非凡的日子,因此特别赏脸地派来了7架“秃鹰”捧场助兴。

面对从各个方向包抄过来的“秃鹰”,“帝国达尔文”号改装商船搭载的“飓风”舰载机迅速升空进行拦截。“飓风”的飞行员吉米·斯蒂沃特不负众望,一串连射击 落了1架。但是后续的“秃鹰”们仍不死心,还在拼命地往前冲,斯蒂沃特发觉他的“飓风”航炮卡壳了,但仍沉着冷静地用一连串假动作吓退了1架。这时候第3 架“秃鹰”又冲杀过来,于是“帝国潮汐”号也弹射了1架“飓风”,同“秃鹰”杀在一处。英军飞行员凭借自己飞机相对出色的性能和大无畏的勇气向敌人扑去, 枪弹哒哒哒地朝着“秃鹰”喷去。笨拙的“秃鹰”显然招架不住,只能匆匆扔掉所有的炸弹,转身逃窜,可惜“飓风”的枪弹也已经用尽,无法追击。最后,两名 “飓风”战斗机的飞行员双双弃机跳伞并成功获救。

其实无论英国人是在商船上安装防空武器还是CAM都存在很大局限性。初步统计显示,在整整两年的护航行动中,弹射起飞的“管鼻鹱”和“飓风”战机总共19架 次,虽然击落敌机7架其中包括3架Fw-200“秃鹰”,但大多数来犯敌机都只是被驱逐而己。另外,出动飞机的事故率虽然并不算高,只有2名战斗机飞行员 因事故丧生,但大多数战斗机因为航程过小,无法找到合适的降落场地而不得不抛弃,最终能够成功着陆的飞机只有6架,其余都白白地扔进了大海。而且40艘改 装船中损失了15艘,其中14艘是在作战中损失的,只有“芭堤雅”号是在试航中遭遇突袭而沉没的。最后英国人发现对付德国人的“秃鹰”最有效的还是可以正 常起降战斗机的护航航母。

其实在1941年秋天,皇家空军就己经完成了护航航母“大胆”号的改装。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艘“大胆”号的前身,实际上是被捕获的德国商船“汉诺威”号。尽管“大胆”号能搭载6架隶属于海航802中队的格鲁曼“欧洲燕”即英 国引进的F4F战斗机,但由于没有机库,所以这些飞机都只能露天停放在甲板上。

护航航母果真不同凡响,一出手就有斩获。1941年9月21日,“大胆”号在前往直布罗陀的途中,帕特森中尉和弗莱彻中尉协作干掉了1架鬼鬼祟祟向船队靠拢 的“秃鹰”,而第二次前往直布罗陀时更是一口气击落了2架“秃鹰”:12月18日,德军派出2架“秃鹰”前来攻击,但遭到“大胆”号起飞的“欧洲燕”的强 力拦截。不过,令英军丧气的是“欧洲燕”的机炮突然卡壳,让2架“秃鹰”轻易逃脱。可德国人也不长记性,次日早上又准时派出2架“秃鹰”前来问候。这次英 国人没有掉链子,仍然是2架“欧洲燕”上前接待,干净利落地打下1架,另1架受不了这样的“盛情款待”,匆匆拜别而去。当天下午,“欧洲燕”再次击落1架 “秃鹰”。一时间,英军士气如虹。只可惜乐极生悲——次日晚间,这艘功勋卓著的护航航母就被德国人的潜艇狼群击沉了。

虽然“大胆”号的服役生涯非常短暂,但是至少证明了护航航母对付“秃鹰”的有效性不容置疑——护航航母装有先进的雷达系统,大型轰炸机几乎无处遁形。作为一 种成功的反舰平台,“秃鹰”在其服役的后期几乎无所作为,甚至想要全身而退都成了一种奢望。连少数仍然坚守在大西洋航线上l、希望有所收获的德国飞行精 英,例如空军中校马丁·哈林豪森都哀叹:“敌方极力反抗,福克-沃尔夫不复当年之勇,在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用炸弹肆意袭击商船了!”最糟糕的是,那些执行侦 察任务的“秃鹰”也都常常有去无回。而德军指挥部由于得不到关于飞机损失具体情况的报告,也就根本无法制订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Fw200 27)

由于早期型的“秃鹰”只能携带常规炸弹,而且数量太过有限,因此面对戒备严密的的武装船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从Fw-200C-6(也是用C-3和 C-4改装的)开始,两侧发动机舱下方各吊挂一枚亨舍尔Hs-293滑翔炸弹。这种滑翔炸弹和“闪电”X不同,它是针对非重装甲海上目标设计的,分为两种 型号:293A采用三点法导引,293B则是有线指令制导。该弹一般可在400~2000米中空,速度约在320公里/小时左右开始投放,最大滑翔距离可 达18千米,其最大的缺点在于受气象条件影响太大,在阴晴不定、风云突变的北大西洋海域尤其不利。之后出现的Fw-200C-8则是专门批量生产的导弹载 机,发动机舱加长,能够更好地容纳Hs-293,而且还配备了FuG-203b雷达。

隶属于 KG40的德军第3航空团为了熟悉这种新装备,特地停下了眼下的战斗巡逻,专心致志地操演远程反舰战术。不过随着纳粹德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很多苦心研究 的战术措施很快便成了屠龙之技没有施展的空间。到1944年5月末,III/KG40虽然账面上还有29架各型“秃鹰”,但实际上真正能拉上战场的只有1 架。几天之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德国人尽其所能地调集了能用于反登陆作战的部队和装备,但就是没有派KG40,因为实在是起不到什么作用。

(Fw200 28)

接下来的几周时间内,II./KG40匆匆撤离法国,转移到了特隆海姆。由于英、美轰炸机彻夜不停地轮番轰炸,德国的合成炼油厂几乎被夷为平地,造成德国空 军航空燃油严重短缺,绝大多数轰炸机都停止了作战行动。还在担任执勤飞行的“秃鹰”只剩下寥寥数架,而且只是执行常规运输任务而已。

到1944年停产为止,德国总共生产了276架各型“秃鹰”,除了战损和被敌对国家缴获,还有4架是在执行侦察和轰炸任务中受伤、逃往西班牙后被佛朗哥当局 扣押的。其中1架已经失去了维修的意义,剩下的3j架干脆就做了顺水人情,被德国人贱卖给了西班牙,但真正进入西班牙空军的实际上只有1架。由于缺乏备件 供应,这些飞机进入50年代之后很快便停飞了。有些“秃鹰”飞机在葡萄牙境内坠毁,造成了飞行员伤亡,幸存的飞行员得到允许回到德国。

(Fw200 21)

另外,巴西境内的“秃鹰”航空集团也在很早就购入了2架民用版“秃鹰”:PP-CBI和PP-CBJ。这2架飞机主要穿梭于里约热内卢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快 活港之间。后来巴西进行民航重组,2架“秃鹰”归于南克鲁塞罗名下。“秃鹰”飞机改装了“胡蜂”发动机,一直使用到1947年春天,其中1架失事坠毁,另 1架则一直用到退役。

至今,只有一架完整的Fw 200保存著。该机于1990年代晚期自挪威特伦汗峡湾中打捞。尽管已进行过修复作业,该机仍被送至德国柏林科技博物馆重制。在博物馆的要求下,原本希望 能获取在挪威福斯(Voss)的克福易坦索尼山(Kvitanosi)一对分散的机翼以组回原型,但因为当地居民拒绝而作罢,居民希望该机翼留于当地,并 建立战争博物馆。最后达成妥协,重制作业所不需要的部分留在克福易坦索尼山,重制作业所需要的部分于2008年时挪威福斯的居民同意运走,而到了2009 年时,重制作业所需要的部分已由直升机运输至德国柏林科技博物馆。

如果没有腥风血雨的大西洋搏杀,Fw-200或许会像真正自由驰骋、身形矫健的“秃鹰”那样书写一段民航史上的不朽传奇。可是命运偏偏如此安排,让它成为了 凶狠诡秘、厉啸低徊的铁鹰,留在人们惶恐不安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战争让一切都变得如此阴森可怖,如此不合情理。Fw-200的性能从来没有得到过包括德国 空军在内的大多数空军人士的肯定,但是它却折磨了英国人整整两年,让他们花费了与其所得不成比例的人力和物力支出,去对付这种笨拙而又狡诈的低空杀手。对 于“秃鹰”这种半路出家的海上巡逻机来说,这或许也算得上是其最大的成功吧。

而现如今随着以二战为 背景的电子游戏大行其道,众多当年的著名武器装备都重新在虚拟世界中披挂上阵,重又杀回了令它们名声大噪的战场。可除了少数极为专业的飞行模拟游戏中可以 看到Fw-200侦察/巡逻机的身影,这只横行大西洋的秃鹰就很少能够看到了。不过据说在以“飞行作战”做为游戏主旨的空战网游《战机世界》中,Fw- 200侦察/巡逻机将作为德系重型战斗机的身份重上蓝天,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不要错过这次机会,一定要来试试呀。

为您推荐

「联想thinkpadsl400」联想thinkpadsl400支持5g无线网卡吗

「联想thinkpadsl400」联想thinkpadsl400支持5g无线网卡吗

紫数网发布此关于联想thinkpadsl400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本站不保证该信息...

4个月前 标签:联想thinkpadsl400
「联想thinkpadsl400」联想THinkpad如何开机进入PE

「联想thinkpadsl400」联想THinkpad如何开机进入PE

开机黑屏,首先查看是否显示屏出问题了首先,把显示器换到另一台电脑上试试,看看是否正常显示,如果正常,说明显示器没问题,你...

7个月前 标签:联想thinkpadsl400

发表评论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